TrendForce研究经理 邱宇彬

2012台湾触控展展出的面板产品 孙洪凌摄
刚上市的苹果智能手机iPhone5,采用内嵌式触控面板(in-cell)而非过去的双片玻璃式面板,不仅让机身厚度减少18%%,重量也减轻20%%,这一代比一代轻薄的智能移动设备,可归功于不断演进的触控面板技术。TrendForce表示,触控技术五花八门,虽然目前市场接受度最高的投射式电容技术——双片玻璃式架构,因发展较早加上苹果在前代iPhone与现行iPad上积极采用的关系,在手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且几乎囊括平板电脑市场。但在新一代产品更轻、更薄设计需求的驱使下,双片玻璃式独大的局面将开始瓦解。除了内嵌式触控面板(in-cell)技术来势汹汹外,薄膜式(Film Type)架构以及单片玻璃式(OGS)都将大幅应用于智能手机以及笔记本电脑领域,整体触控产业将朝更多元的模组架构发展。
智能手机:双片玻璃式触控模组将被淘汰 在少了iPhone这个忠实客户之后,未来双片玻璃式的触控模组将被迫从智能手机的应用中出局。
手机产品一向最讲究轻薄,因此一直以来除了苹果iPhone选择双片玻璃式触控模组外,绝大多数手机都采用双片薄膜式架构。相较于薄膜式,玻璃式除了在穿透度上表现较好外,更灵敏的触控体验也是苹果坚持玻璃式的主要原因。然而,这样的坚持在新一代iPhone产品中出现革命性的改变。
为了减少iPhone厚度,苹果将以自身专利为基础的in-cell面板搭载到新一代iPhone上。In-cell的发展无疑是触控业界在2012年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对于有能力生产LCD面板的大厂而言,更是抢食触控商机大饼的一条捷径。将触控功能整合到面板当中,不仅具有可简化制程、改善重量与厚度以及供应链单纯化等优点,对于减少材料与物流成本都有相当程度的助益。当然In-cell也绝非万灵丹,其所需要克服的挑战也不少,包括面板对触控讯号的干扰、光罩增加所衍生的良品率问题等。
In-cell是否能普及到iPhone以外的产品上仍充满变数,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少了iPhone这个忠实客户之后,未来双片玻璃式的触控模组将被迫从智能手机的应用中出局。
平板电脑:遭遇薄膜式架构挑战
在大厂的推波助澜下,平板电脑领域双片玻璃式架构的触控模组被取代的压力恐怕只会有增无减。
由于市场龙头苹果iPad的采用,双片玻璃式触控模组在平板电脑横行已近3个年头,当中即使杀出标榜着更轻、更薄、成本更低廉的单片玻璃式(One Glass Solution,简称OGS)架构,但因为单片玻璃强度不够,因此未能撼动双片玻璃式的主流地位。随着触控模组新架构陆续导入,从2012年第四季度起,双片玻璃式独大的局面也将被打破。
与智能手机相同,平板电脑在厚度设计上也遭遇瓶颈,因此苹果预计于新一代7.85英寸迷你iPad中,将舍弃沿用已久的双片玻璃式架构,改用全新的单片双层薄膜式架构(G Dito F或GF2,简称GF2)。以薄膜取代玻璃感应器,在厚度和重量上皆有不错的改善。但为了维持触控灵敏度,苹果舍弃了传统印刷方式的薄膜感应器,改为导入金属导线的感应器。搭配金属导线的薄膜感应器需以黄光制程进行,目前由日系大厂日本写真(Nissha Printing)独家供应,初期的良品率虽然不尽理想,成本竞争力也不具优势,不过一旦克服生产上的障碍,伴随着供应商的增加,未来单片双层薄膜式架构可能进一步导入至主流的苹果9.7英寸iPad上。
除了苹果平板电脑之外,微软即将推出的Surface平板电脑产品,采用的同样是以薄膜式感应器为基础的单片单层架构(G1F)。在大厂的推波助澜下,平板电脑领域双片玻璃式架构的触控模组被取代的压力恐怕只会有增无减。
笔记本电脑:单片玻璃式横扫千军 有外壳保护使得触控面板的强度要求不那么高,因此目前触控型笔记本电脑近95%%采用的都是OGS架构。
相较以前的Windows操作系统版本,整合触控功能可说是Windows 8的最大突破点,因此以Windows为主要操作系统核心的笔记本电脑,也开始掀起一波搭载触控功能的热潮。在原有的笔记本电脑上加上触控,除了重量不能增加太多外,更重要的当然是成本不能提高太多,在这样的条件下,架构相对简单的OGS自然更符合品牌客户的需求。
由于笔记本电脑多半采用贝壳式的外观设计(Clamshell),有外壳保护使得触控面板的强度要求不需要那么高,因此目前触控型笔记本电脑近95%%采用的是OGS架构。
由于OGS的蓬勃发展,双片玻璃架构在笔记本电脑应用上几乎乏人问津,对于玻璃式触控感应器供应商而言,如果没有尽快朝OGS发展,分散技术风险,未来市场扩张便难以继续延伸到10.1英寸以上更大尺寸的应用市场中。
中国厂商:应专注于薄膜式产品 在薄膜式发展上,设备与投资的门槛较低,相对而言,中国触控厂商追赶国际大厂的限制也较少。
中国厂商触控产品发展已十分蓬勃,目前投入薄膜式与玻璃式两大阵营的供应商皆有一定的声势,然而综合全球触控模组发展的形势判断,TrendForce认为中国厂商将发展重心放在薄膜式产品上相对具有发展前景。
TrendForce进一步指出,目前全球领先的玻璃式触控模组厂,大多是有小世代黄光线闲置产能的LCD面板或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厂商,相对来说中国厂商如果要跨入玻璃式,必须购买昂贵的黄光设备,需要庞大的资本支出,并承担未来衍生的折旧问题,在成本竞争力方面无优势可言。
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透过低价化的策略抢进市场,这些价格导向的产品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高度挑战性。而薄膜式产品具有开发期短的优势,加上导电薄膜(ITO Film)规格弹性放宽后,能够导入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内生产导电薄膜,将有助于进一步压低薄膜式触控模组的价格。除此之外,导入所谓卷对卷(Roll to Roll)的制程,也有助于进一步透过产出效率的增加压缩薄膜式触控模组的成本。
如上面所提到,OGS目前虽然广泛为触控笔记本电脑所评估,但未来触控笔记本电脑想要增加接受度,触控模组的成本必须进一步降低。目前市场已经有人开始着手倡导以薄膜取代玻璃作为表面保护的双薄膜架构(F/F),虽然现阶段因为强度与美观问题,尚未获得品牌商的青睐,不过在成本压力的驱使下,薄膜式产品未来仍具备朝更大尺寸产品渗透的潜力。
总而言之,中国触控厂商在薄膜式发展上,设备与投资的门槛较低,相对而言追赶国际大厂的限制也较少。如果能进一步与国内手机与平板品牌企业的需求结合,将对玻璃式产品的供应商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