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 中国电子报社主办
收藏本站投稿

智能终端

龙头企业带动,电子供应链加速绿色转型

Apple-renewable-energy-China-Sichuan-Province-solar-project_big.jpg.large_2x.jpg

来源:苹果官网


2021年,苹果供应链中的可再生能源项目避免了1390万吨碳排放量,相当于一年内减少300万辆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华为仅一项用创新材料托盘代替传统木质托盘的举措,就节约森林木材约3.95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年减少了4268辆1.6L小轿车的碳排放。

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之下,消费电子供应链绿色转型正如火如荼。为减轻电子产品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苹果、华为等龙头企业正在掀起一场供应链企业碳减排的变革。

龙头品牌纷纷承诺供应链减排

消费电子产业涵盖了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等诸多品类,其生产制造环节会产生大量碳排放。苹果在2020年发布的《环境进展报告》指出,电子供应链所产生的碳排放占总体排放的77%,而其中70%来自于电力使用,可见供应链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对于企业具有极高的减排价值。以智能手机为例,根据2021年德勤发布的《2022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预测》报告,智能手机83%的碳足迹来自生产、运输和首年使用环节。

国内方面,华为不断推动供应商的节能减碳。早在2013年,华为已经启动供应商碳减排试点项目,100余家供应商参与。2021年,华为将碳减排要求纳入供应商管理全流程,对所有供应商提出碳减排要求,并鼓励领先供应商提前实现碳中和。在今年的华为供应商碳减排大会上,华为首席供应官应为民表示:“华为已将绿色环保要求融入采购质量优先战略及采购业务全流程,在供应商认证、选择、现场审核及绩效管理等全流程各环节中明确了绿色环保要求。”

国际方面,苹果推动供应链企业碳减排的成果最为明显。为达成“到2030年将实现供应链和产品100%碳中和”的承诺,苹果正在推动其产品供应链企业转向使用清洁能源。今年4月,苹果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透露了苹果在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的新进展:共有55家中国生产合作伙伴承诺仅使用清洁能源,较2021年增长近75%。“几乎所有中国的主要供应商都已经承诺仅使用清洁能源为 Apple 生产。许多供应商采纳了太阳能和风能,并将这些清洁能源拓展到他们的新厂区。” 葛越表示。

 引领产业链“绿动”效果明显

伴随苹果碳减排目标的制定和推进,“果链”相关供应商纷纷披露其节能减碳的时间节点。

微信图片_20220809225447.png

源:苹果官网


8月初,LG新能源披露,2025年前在中国、韩国、北美、欧洲等全球所有电池生产工厂完成RE100(100%使用可再生能源)。7月底,台积电承诺到2050年100%使用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首家加入RE100倡议的半导体制造商。5月份,索尼也首次将其全部供应链加入到了2040年的碳中和承诺之中。SK海力士承诺在2050年前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并实现净零排放。富士康承诺到2025年将排放量在2020年的基础上减少21%,到2035年减少63%,以实现其到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立讯精密也公开承诺,2025年碳排放强度相较于2017年将降低40%。


微信图片_20220810180352.png

苹果供应链示意图


中标能效科技有限公司双碳业务总监刘立波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电子龙头的减碳承诺必然会对整个行业减碳意识的提升和实际行动的开展产生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相信会有更多的品牌和厂商加入其中。

这种龙头企业带头的供应链绿色转型模式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

“头部品牌通常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可以通过确立企业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强化绿色生产等行为,对供应商施加正面影响,从而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所长赵卫东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电子产业绿色转型具备一定优势

行业专家也指出,带动产业链上供应商携手碳减排,不仅仅是基于龙头企业的影响力,还是基于电子行业的特色和发展现状。

“产品量大面广、供应链长、供应商多、行业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行业集中度高是电子电器行业最大的特点。”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绿色制造研究室主任王煦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电子电器行业被列入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的第一批行业范围,在目前已进行的六批示范中,每一批都有很多电子电器行业企业成为示范企业。”王煦指出。

据了解,2016年,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发布6批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共有296家企业进入该名单。在名单中,记者发现了联想、戴尔、三星、富智康、康佳电子、友达光电、乐金显示、华星光电、京东方、中芯国际、超威半导体、鸿富晋精密工业、昌硕科技、世硕电子等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

王煦认为,众多电子相关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充分显示出电子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他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对二级供应商起到直接的影响,还可以间接影响延伸至供应链上游到三级、四级乃至更高级别的供应商。

产业专家指出,龙头企业主动承担供应链碳排放管理责任,将为其带来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增加面对监管和经营的主动性以及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可达成性。

不过,王煦也表示,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很长,需要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合作,这是供应链上全体成员的集体行动。在电子电器的供应链上还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的能力相对较低。品牌电子企业需要通过交流培训帮助供应链上的大量中小企业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这也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大挑战。

碳关税将促使更多品牌加入减碳阵营

碳中和的承诺甚至已经演变成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元素,或将成为其产品进行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筹码。

今年三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计划首批对水泥、钢铁、电力、铝和化肥行业征收“碳关税”。今年6月,欧盟碳关税最新议程再次扩大了征税的范围,将有机化学品,塑料,氢气和氨列入CBAM。欧盟“碳关税”为消费电子品牌敲响警钟。

GfK中国全球战略服务事业部高级分析师高晓宇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表示,目前欧盟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上游产品,虽然手机、平板电脑等下游商品未受波及,但是不排除欧盟为了加强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进行针对性收税的可能。


e4ae10b4604643b8a0f409193356de06.png

随着“碳关税”品类不断增加,若消费电子产品入选,出口至欧盟的消费电子产品成本将大幅增长、售价也将水涨船高。

“消费电子行业头部品牌集中,Top10厂商占据全球九成市场。”高晓宇判断,这也是消费电子巨头目前推动供应链减碳的主要原因。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最新数据,2022第二季度欧洲出货Top5的手机品牌分别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和Realme。

他预计,作为中国厂商出海的重要市场,如果欧洲“碳关税”的形势进一步扩散,OPPO、小米、vivo等欧洲智能手机市场份额Top10品牌一定会加入供应链减碳的阵营,一起推动行业碳中和的实现。

节能减碳已成供应商“必修课”

苹果、华为等消费电子品牌正在凭借自身的品牌实力与行业地位推动整个供应链进行绿色转型,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绿色供应链”正在逐步构建,提前完成转型的企业将获得发展先机,故步自封的企业或将被产业淘汰出局。

“我国供应链碳中和仍处于探索阶段,整体呈现出“果链”企业领先、其余企业起步的态势。”高晓宇指出,环旭电子、立讯精密、工业富联等“果链”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减排措施方面都较为领先。

尽管绿色减碳的未来看上去很美,在转型的过程中供应商企业显然是承受了阵痛。“ESG(即环境、社会责任和治理)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做题。”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环保长洪荣聪表示,富士康集团每年在节能减排、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在亿元级别以上,政府提出的双碳目标、客户要求的实现碳中和,对于富士康来说,短期承压,但中长期来看是利好。工业富联总经理、CSR 委员会主席郑弘孟也曾坦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国家来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是像工业富联这样庞大体量的企业来说,也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环境转型成本仍然是许多产业链企业绿色转型的顾虑。” 高晓宇指出,长期来看,零碳制造势必成为电子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从行业发展还是从未来政策实施的角度,消费电子行业“减碳”必定是长期发展趋势。

未来,对节能减碳无动于衷的企业很可能会痛失大客户,甚至被排除在主流供应链厂商名单之外,这一趋势已经有所显现。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有8%的潜在供应商由于无法或不愿达到苹果公司提出的责任标准(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责任)而未能进入“果链”。

即使是三星电子也面临着进行绿色转型的压力。尽管已经在中国和美国的所有生产基地使用100%可再生能源,三星电子至今尚未制定全球生产基地的减碳目标。此举让三星遭受到客户以及投资者的质疑,三星在一份声明中预测,若不再转向可再生能源,三星芯片的销售可能会损失约206亿美元。受此影响,有消息称三星集团将于近期宣布加入RE100计划。

对此,产业判断,节能降碳将成为供应商的必修课。刘立波表示,龙头企业对供应链影响巨大,节能减碳的实际投入对供应商运营也会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供应链企业出于客户要求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将逐步推进减碳工作。毕马威判断,供应链的减碳将成为更多品牌企业甚至消费者的要求,他们会对其供应商提出具体的减排要求,包括量化指标,并通过可持续的低碳采购标准加以约束,这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供应链减碳。


责任编辑:王伟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如本站的文章或图片存在版权,请拨打电话010-88558835进行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链接

视频

广告.jpg

专题

2022“三品”全国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实施,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挖掘消费潜力,巩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组织开展2022“三品”全国行活动。中国电子报特开辟2022“三品”全国行专栏,报道活动进展、专家观点、政策解读,敬请关注。

聚焦2022年全国两会

北京3月5日电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气氛隆重热烈,主席台帷幕正中的国徽在鲜艳的红旗映衬下熠熠生辉。

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

3月3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又称赛迪研究院) 发布了《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家电市场全面复苏,零售规模达到8811亿元,同比增长5.7%,整体基本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落实工作会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要聚焦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统筹推进强链补链、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务新媒体“工信微报”推出“落实工作会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栏目,刊发工信系统2022年工作新思路,敬请关注。

2022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

12月20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2021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

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

会议

2021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

10月19日—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在南昌举办。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江西省委书记易炼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1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6月1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合肥市开幕。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大会开幕,安徽省省长王清宪、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2021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

5月8日-1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5月9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开幕式,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孟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CITE2021第九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开幕论坛

4月9日,第九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简称CITE2021)在深圳举办。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如桂、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岸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11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合肥市举行。在开幕式上,韩国驻华大使张夏成发表视频致辞。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本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