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天下,传感先行”。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智能手机、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MEMS麦克风等传感器件的需求不断增加,传感器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传感器市场的需求方向是什么?未来的技术走向如何?中国传感器产业的优劣势何在?应如何健康发展?日前,在由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德国传感器协会AMA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3杭州(国际)物联网传感技术高峰论坛上,各方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智能识别、广泛互联 物联网成主要应用
物联网、智慧城市将是传感器最主要的应用市场之一,其应用将渗透于未来生活的各个层面。
2013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使之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突破口。无论物联网还是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均需要具备4大特征: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其中感知需求被列为首位,因为只有通过传感技术,实现了对城市等相关各个层面的监测,才有可能实现后面的智能识别、广泛互联、全面调用、智能处理等。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指出,物联网、智慧城市将是传感器最主要的应用市场之一,其应用将渗透于未来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对森林矿山电力设施的火灾监控;对人、物体图像的抽出、追踪监控;在智能楼宇中对视频、光纤、气体、温湿度的监控;在出入境管理系统中的生物识别与智能监控;其他还有诸如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类传感器、智能家居中的各种传感器、智能交通系统中以RFID为主兼用各种物理量的传感器、能源使用量的检测与控制类传感器、环境类传感器等。
标准工艺与先进封装推动传感技术提升
传感器技术呈现出去单一功能化特征,朝着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传感器产品在低功耗、可靠性、稳定性、低成本、小型化、微型化、复合型、标准化等技术和经济指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上述需求,传感器企业也在积极展开技术研发,以满足市场需求。
“MEMS的优势在于批量化的制造技术,成本低、便于集成、功耗低;但与此同时,MEMS传感器也存在体积过小目前只能采用准三维技术加工,加工精度相对较低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发展传感技术,满足市场需求时,应当注意采取措施扬长避短。比如针对传感器难以实现通用的标准工艺问题,已有企业在着手开发特定领域的工艺标准,如MUMPs等;针对传感器环境界面千差万别,器件含可动结构、封装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已有企业在开发圆片级封装技术。通过圆片级封装可有效降低后续封装与组装的难度,目前圆片级封装已获得广泛应用,很多Foundry均已推出WLP服务。此外,由于MEMS器件的密度低、工作频率较低、可容忍一定的串联电阻,对TSV的要求反而低于IC,因此目前TSV技术也已获得一定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恒介绍。
总结MEMS传感器的技术趋势,杨恒指出,相比于传统技术,传感器技术呈现出去单一功能化特征,朝着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此外,数字化、网络化、低成本、标准化也成为传感器产品发展的总体趋势。
政府企业携手解决传感产业小散难题
特别应加强传感器的可靠性设计,解决国内产品可靠性不高的难题。
鉴于传感器的广泛市场应用,已经成为极为重要的电子器件,加大力度推进发展势在必行。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便联合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2013~2025年总体发展目标:传感器整体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产业形态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涉及国防及重点产业安全、重大工程所需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实现自主制造和自主可控,高端产品和服务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
不过,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名誉理事长徐开先表示,目前国产传感器仍存在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差,关键共性基础技术研究长期缺失;产业化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难以实现批量生产;经营模式、市场机制不活,市场推广应用难度大,难以发挥资源、人才优势等问题。
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徐开先指出,一方面需要从国家政府层面协调处理:统筹我国传感器产业布局;注重与国家重大专项与重点工程衔接;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商;推动“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挥企业主体地位作用;助推行业结构调整,形成龙头企业及“小而精、精而专、专而强”产业发展模式;加强标准、检测、装备平台建设,鼓励采用国产传感器。
另一方面对传感器设计制造部门来说,应从产品、应用市场、营销模式、基础设施、专业人才协调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特别应加强传感器的可靠性设计,解决国内产品可靠性不高的难题。首先应确定可靠性指标,可与产品功能、性能指标一起确定。其次是建立可靠性模型、可靠性分配、可靠性分析、可靠性预测、可靠性设计评审,进行试制产品可靠性试验,逐步设计改进。
业界观点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理事长刘学林
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发展传感器产业
传感器是物联网的感知前端,是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传感器行业来说,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感器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在需求牵引、市场化推进的总方针下,注重关键技术和市场领域的应用,务实推动物联网和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将对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目前,世界MEMS传感器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中国企业正应该从前期及早切入,抓住这一产业发展机遇。首先,应发挥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力争在中低端领域实现突破,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不断提高高价值MEMS产品比重;其次,国家应适度规划,尽可能推出能够引导行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应用市场,例如汽车行业如能采用应用与芯片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应用企业采购国内的部件,将可加快我国传感器企业更快走过培育期。
敏协分会成立二十多年来,始终秉承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宗旨,努力为我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行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今后,敏协分会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企业和资源融合的能力,推动资源共享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敏感元件与传感器行业及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德国传感技术协会(AMA)名誉主席Reinhold Rosemann
传感器技术更新正在不断加快
传感器是我们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同时也是现代化生产线管理和质量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从市场角度看,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如健康照护、消费应用等方面的需求将呈爆发性增长,传感器在其中大有可为,因此未来前景十分广阔。生命医学、汽车和工业都将是传感器的主要应用空间。
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上看,传感器技术更新在不断加快,而随着技术更新的加快,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为市场销售带来了新的压力,又进一步加快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将是传感器技术创新的高发期。在芯片制造上智能传感器将不断引入先进制造工艺和低成本、规模化制造技术,如规模化制造技术,单片集成制造技术等。在封装技术上低成本封装和异质集成化技术、系统级封装技术与设备也有望被引入。
从产品创新角度看,低功耗、实时应用、智能化设计、集成化多传感融合等进程将不断加快。对于物联网的发展来说,单一传感器是拳头产品,而传感器网络和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
理清传感器、物联网、智慧城市三者关系
智慧城市建设更大的内涵应是一个民生工程,是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信息化技术,使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更高。智慧城市是物联网等技术应用的主体,是物联网实现的最终目标,物联网是实现智慧城市的手段,其中可更好地揭示传感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脉络。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发展和应用,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传感器在其中充当着无法比拟的主导作用。城市智慧功能越强大,对于传感器的需求就越多,技术要求就越高。通过遍布整个城市的传感器设备来完成多样化数据的采集工作,可实现城市数据采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智能性。由此可以看出,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自然就成为实现城市智慧关键中的关键。同时,智慧城市也为传感器产业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不过,目前这三者均存在着标准难于规范统一;目标需求不清楚;功能设计思路混乱;甲方、乙方沟通困难;实施过于复杂,缺乏经验,缺乏管理理念;人才、资金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和影响着产业的进步,因此有必要理清思路,协同步调,共促发展。
杭州麦乐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吕晶
红外传感器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红外传感技术在航天、农业科技、健康医疗、智能社区、智能交通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球物联网的发展给传感器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红外传感器技术正从以往特殊的应用区域,如军事和航空航天,扩展到各种综合应用的领域。未来通过核心零部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新型红外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将得到迅速推广。
具体来看,红外线传感器是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红外线又称红外光,它具有反射、折射、散射、干涉、吸收等性质。任何物质,只要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都能辐射红外线,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可进行多种测量。红外线传感器测量时不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因而不存在摩擦,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更高的灵敏度,更加安全、更快的响应速度、更远的探测距离以及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等优点。比如体感传感器能通过红外线感测人体变化,能仅仅通过图像扫描,捕捉形成三维深度图像对人体的扫描能变得更加精确,是以往传统的摄像头无法比拟的。
SpectroNet公司网络项目工程师Dietrich Hofmann教授
传感器创新应用推进市场拓展
在当今社会环境中,传感器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从小的说,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上诸多功能离不开传感器。伴随世界的不断进步,科技界对传感器应用理解也愈加深化,从各方面而言,传感器在如今生活体系中作用已非常显著。基于科技研发而言,它在信息采集、测试等诸多方面各有应用。
工业、生物、医学领域上对形状、颜色、光谱变化的测量,便可利用移动掌上电脑(WP8或者其他操作系统)集成的传感器,其应用广布在科学检测、教育、培训等诸多领域。此创新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补充检测实验室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现场测量和即时测量。智能掌上电脑需搭配额外的硬软件以实现其功能。在传统的工业、生物、医学等工作场所,应用于科学、教育、培训方面,可实现通过当地办公地点,即时地将结果传输到指定机构。此成果为科学和新型的工作和项目开辟了新的窗口,也可以应用于网络公开课程、实习训练等项目。此技术具有便利、可靠、经济的特性。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如本站的文章或图片存在版权,请拨打电话010-88558835进行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栗战书主持大会。初春的北京,处处生机盎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12月28-29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分析形势,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作工作报告。
3月2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达到8333亿元,在疫情冲击之下显示出较强的韧性;电商渠道对家电零售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网络零售对家电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高端产品、生活家电大幅增长,有效促进了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
11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合肥市举行。在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韩国驻华大使张夏成发表视频致辞。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11月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市召开。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开幕式,省长马兴瑞出席并致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蒋希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10月19日—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在南昌举行。在10月19日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来书面致辞。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吴晓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