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巡视员 高素梅 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简称百家企业)的发布,今年已经是第七届了。软件企业的排序,是在原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统计的全国软件产业统计年报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完成的软件业务收入进行排定的。
本届百家企业排序的指导思想:重点宣传我国软件企业,提高本土企业的知名度,打造中国企业品牌,推动本土软件企业做优做强,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
排序条件:(1)必须是在我国境内(港澳台地区除外)注册,从事软件研发、软件服务、系统集成及集成电路设计,而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本土企业。(2)合资合作企业(中外合资合作、港澳台合资合作)必须是中方(大陆企业)绝对或相对控股的企业。(3)2007年内必须是实现赢利的企业。满足上述3个条件的企业方可参加排序。
组织方式:各省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软件企业的申报和初审,由部会同有关部门最终审定。
本届百家企业排名第一的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软件年收入为416.7亿元,连续7年名列百家企业榜首,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收入110.3亿元排名第二,海尔集团公司以收入90.5亿元排名第三。
本届百家企业主要特点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新一届的百家企业进一步显示我国软件产业正不断朝规模化、优质化发展,产品结构、研发水平和人员构成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市场不断向大企业集中,产品不断向服务型转化,技术不断向国际前沿推进,人员不断向知识性技术性聚集。具体特点如下:
(一)企业不断向规模化、优质化发展
一是企业规模继续扩大,入围门槛明显提高。本届百家企业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634.2亿元,比上届增加196.6亿元,增长13.7%%,占我国软件业总收入的28%%。入围门槛为2.7亿元,是5年前的2倍,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一届提高了8%%。在百家企业中,软件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8家(2002年仅有17家);软件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6家(2002年仅有1家),比上届增加2家。排前10名企业的收入比上届增长23.2%%,占百家企业全部收入的59.1%%,比上一届提高了4.6个百分点。
二是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距离不断拉近。本届软件收入排名第一的企业,实现软件收入416亿元,是5年前的7.5倍(2002年为55.4亿元)。该收入是微软公司全球软件收入的11.4%%,是甲骨文公司全球软件收入的31.8%%,比上一届分别提高了0.7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我国软件企业规模与国际品牌企业规模的差距明显缩小。
(二)行业排头兵的地位继续巩固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向优秀品牌集中,效益不断向优秀企业聚集,管理不断向优秀水平攀升,大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排头兵作用明显增强。
一是企业管理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百家企业中,通过CMM三级以上认证的企业达到48家,比上届增加了18家,其中我国通过CMM五级认证的企业都在百家企业中,本届有12家企业通过了CMM五级认证,比上届增加4家。
二是经济效益增长好于行业总体水平。本届百家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5%%(嵌入式企业除外),高出软件产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比上一届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其中,利润率超过10%%的企业有45家,比上届增加了10家;利润率超过20%%的企业有19家,比上届增加了7家。
三是国际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列。本届百家企业共实现出口创汇46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8%%,占全行业软件出口的45.1%%,比上届提高了2个百分点。排名第一的企业出口35亿美元,占全行业软件出口的34.5%%。
(三)研发创新的核心作用明显突出
本届百家企业更加注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研发水平,同时还将技术水平不断向国际前沿推进。
从研发投入看,本届百家企业研发投入350亿元,比上届增长20%%,占软件行业全部研发投入的67%%,比上届提高了2个百分点,研发投入率为7%%,高出全行业0.4个百分点。
从研发水平看,本届百家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系统软件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的比重明显下降。其中,百家企业共完成通信、电力、工业控制等系统软件637亿元,占百家企业收入的39%%,比上届提高了9个百分点;完成企业管理、金融、物流和多媒体等应用软件327亿元,占百家企业收入的20%%,比上届下降了3个百分点;系统集成462亿元,占百家企业收入的28.3%%,比上届下降了2.8个百分点。
从研发力量看,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知识结构更趋优化。本届百家企业从业人员达36.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占41%%,比上届提高了5个百分点,高出全行业水平3.9个百分点。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63.2%%,比上届提高了3.1个百分点;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为10.1%%,比上届提高了1.9个百分点。
(四)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届百家企业更加注重品牌效益,注重产品研发、品牌定位、市场销售和技术服务,使生产与服务、软件与硬件融合的概念进一步得到增强。
一是本届百家企业进一步显示国内巨大的制造业和信息化市场不断为软件产业创造发展机遇,基于大行业应用的软件企业仍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百家企业共完成嵌入式软件601亿元,占百家企业收入的36.8%%,比上届提高了6.1个百分点。尤其是通信领域的嵌入式软件企业在本届百家企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百家企业前10名企业中有4家是通信嵌入式软件企业,其规模是前10家企业总体规模的66%%。
二是软件技术服务增长明显,比重增加。本届百家企业实现软件技术服务收入比上届增长超过50%%,高出全行业增速近20个百分点,占软件服务收入的比重比上届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同时,软件外包服务的快速发展趋势更为明显,伴随着全球软件产业变革进程,“软件-服务-外包”的模式逐渐形成,并从信息技术外包(ITO)向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扩展。本届百家企业实现软件外包服务收入16亿元,占软件技术服务收入的比重接近20%%,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
(五)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加强
从本届百家企业的区域分布看,87%%的企业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8个省市,其中北京24家、广东15家、山东11家、浙江10家、江苏9家、上海6家、辽宁6家、福建6家。这些企业正凭借自身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向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形成跨地区、跨领域发展的特点。如,百家企业中在大连建立软件研发机构或分公司的企业达10家以上,完成的软件总量占大连市软件收入的30%%;在成都建立软件研发机构或分公司的企业有6家,完成的软件总量占四川省软件收入的比重接近30%%。
百家企业存在的问题 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虽然处于良好发展过程中,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软件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效益仍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软件产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软件收入百家企业与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相比,二者排名第一的企业规模相差64.3%%,软件收入百家企业中前10家企业的合计收入,相比微软、甲骨文、SAP等跨国公司,仍存在较大差距。应该看到,尽管国内信息化市场潜力很大,但因企业专业分工不细,对细分领域市场开拓不够,导致市场对产业的带动效应不是很明显。因此,在发展基于制造业的嵌入式软件和拓展面向跨国公司和传统行业的软件服务外包市场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细化。
(二)企业研发实力薄弱
目前,我国软件企业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基本处于中下游环节,百家企业更多的是从事应用软件研发,缺乏核心技术,特别是在系统、平台等基础软件的开发上,缺乏技术的积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的意识有待加强。
(三)产业支撑体系仍欠完善
一是软件人才相对匮乏,特别是缺乏熟悉行业应用和国际经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影响了软件产业对其他行业渗透作用的发挥,制约了产业规模和层次的提升。二是配套的支撑体系薄弱,投融资瓶颈依然突出,尚未形成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公共技术开发体系有待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统一的引导和服务。
软件企业的排序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成绩,打造软件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是为了加强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推动和引导我国软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建立的一个交流平台。下一步,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将继续加强对百家企业的监测和分析,按月跟踪百家企业的运行情况,为研究、探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分析素材,为提出产业政策建议提供支撑依据,为引导软件企业做优做强提供信息参考。同时,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还将积极听取和采纳业界各类意见,不断研究和完善百家企业的排序标准,不断向国际评价水准靠拢,做好与国际评比体系接轨工作,进一步保证部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排序标准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