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 中国电子报社主办
收藏本站投稿

半导体

我国OLED产业化再获进展 未来仍需加大研发力度

主持人 梁红兵

 


特邀嘉宾 长虹相关负责人


 


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陈耀南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助理 胡俊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许伟


 


长春科技顾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景明


 


中意德诺科技顾问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庞春霖


 


MicroEmissiveDisplay公司首席执行官 BillMiller


 


最近,由四川长虹投资控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屏生产线项目破土动工,OLED技术再次受到关注。


根据显示产业领域专业调研公司DisplaySearch的分析,今后3年至5年是OLED技术走向成熟和市场需求高速增长并进入井喷的阶段,2008年全球市场需求预计将达到20亿美元以上。另一调研公司iSuppli预测,OLED全球市场将以30.8%%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从2006年的6.1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0亿美元以上,OLED的销售数量将以25%%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从2006年的9700万件激增到2012年的3.127亿件。根据FpdisplayChina的预测,国内仅手机和MP3对OLED的需求,2008年就将达到近6000万片,2010年将增加到约9000万片。业界对OLED的发展保持乐观。


而长虹上马OLED也可以说是整机厂商纵向垂直整合的又一次尝试与探索。业界对长虹OLED项目的破土动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耀南表示,此举大大缩短了长虹在OLED项目方面的研发历程,是长虹作为家电企业向上游的核心元器件产业进军、由整机产品向关键部品领域转移的战略选择。长虹OLED项目的顺利进行将会促进中国OLED产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掀起新的OLED产业投资热潮。长春科技顾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景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长虹OLED屏项目破土动工,标志着我国在OLED领域产业化条件基本成熟,该项目建设将会极大推进OLED的产业化进程,对于提高我国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应用水平,完善OLED产业链,积极参与OLED的国际竞争,促进我国OLED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从相关报道我们了解到,此次长虹投入的是PM-OLED(被动矩阵式),对此,有专家表示,PM-OLED产品的市场,短期内还很难得到大规模扩展,如果没有继续投入AM-OLED(主动矩阵式)的计划,其未来的发展还需要继续观察。毕竟所有关于OLED美好未来的描述,事实上都是基于AM-OLED的。因此,专家建议,国家要大力引导,由有技术储备的厂家从AM-OLED方向直接投入,跟上国外已经迈出的脚步。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有专家建议,应通过组建产业联盟,整合国内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并进行合理分配,协同攻关OLED核心技术并完善产业链建设,构建OLED专利池,共同应对可能的专利纠纷,促进我国OLED产业的稳步发展。


 


长虹OLED项目作用与意义


 


·对我国整个OLED产业链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为后续OLED研发奠定基础并储备技术和人才


 


陈耀南


 


这次长虹全线引进韩国ORIONOLED公司的工艺、设备及生产线,并购买了全部ORION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虽然知识产权不是依靠完整的自主技术创新而来的,但是此举大大缩短了长虹在OLED项目方面的研发历程,是长虹作为家电企业向上游核心元器件产业进军、由整机产品向关键部品领域转移的战略选择。长虹OLED项目的顺利进行将会促进中国OLED产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掀起新的OLED产业投资热潮,对于促进我国OLED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庞春霖


 


长虹OLED项目,是继北京维信诺、四川普天、广东信利之后的第四条OLED生产线。对于目前还很弱小的中国OLED产业,增加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对于提高产业实力,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长虹OLED生产线,也代表着国内家电企业开始进入OLED器件领域。


 


胡 俊


 


我个人认为,对于中国的OLED产业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事件,多一家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参与,就多了一种成功模式的可能性和选择。


不过就有关报道中的内容来看,长虹投入的还是PM-OLED,这个产品的市场短期内还是很难得到大规模的扩展。如果没有继续投入AM-OLED的计划,我个人对其未来的发展保持非常谨慎的看法。毕竟所有关于OLED美好未来的描述,事实上都是基于AM-OLED的。不掌握阵列技术以及阵列与OLED结合的技术,OLED甚至无法与STN-LCD竞争,更不用说未来分享TFT-LCD或者PDP的市场。


 


刘景明


 


长虹OLED项目破土动工,标志着我国在OLED领域产业化条件基本成熟。本项目建设将会极大地推进OLED的产业化进程,对于提高我国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应用水平,完善OLED产业链,积极参与OLED的国际竞争,促进我国OLED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长 虹


 


长虹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有利于推进我国 OLED的产业化进程。长虹OLED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7.05亿元,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不但拥有全球最早进行OLED研发并有量产经验的韩国研发中心,而且在成都研发中心拥有一支从事产品开发和量产工艺技术研究的专家队伍,同时长虹总部研发中心还将为OLED的应用技术研究提供持续的人才输入。因此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为本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我国OLED的产业化进程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长虹OLED项目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实现了“高技术、高起点”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我国OLED产业实现技术突破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长虹OLED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带动ITO玻璃、TFT基板、有机发光材料、集成电路、设备等上游配套产业和多媒体显示终端等下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对我国整个OLED产业链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长虹OLED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掌握OLED核心专利技术及大规模生产工艺技术,并为后续OLED研发奠定基础并储备技术和人才。根据OLED业内的技术发展方向,公司制定了长期OLED发展战略,因此本项目在夯实我国OLED产业基础的同时,将为我国OLED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发展OLED优势与问题


 


·我国OLED基础技术与国外差距不大


·在AM-OLED研发上还落后于日韩


 


陈耀南


 


我国有数十家科研机构和企业从事OLED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我国OLED基础技术与国外差距不大,在机理研究、材料开发、器件结构设计、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大量的专利技术。我国已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实现PM-OLED的产业化,目前已有维信诺、长虹、同德、环宇等多家公司在进行OLED生产线的建设。在产业链布局上,我国已有多家企业在进行相关材料的开发。我们相信,用不了几年,我国将会成为PM-OLED的主要生产国。同国际前沿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比较,我国还存在一些差距。最主要的差距是我们在AM-OLED研发上还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等。AM-OLED是今后OLED发展的方向,如果我们不能加快发展,就会重蹈TFT重复引进的覆辙。


 


长 虹


 


我国发展OLED产业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在这些优势基础上我们建议,第一通过组建产业联盟,整合国内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并进行合理分配,协同攻关OLED核心技术并完善产业链建设,构建OLED专利池,共同应对可能的专利纠纷,促进我国OLED产业的稳步发展。第二,在原材料、设备、OLED显示屏的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上,加强国家政策的支持,制定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计划并落实人才引进措施。从国家高度培养健康的OLED产业环境。


 


胡 俊


 


就我个人的意见来说,我国发展OLED现阶段毫无任何优势可言。几年前,我们总说与TFT等相比,我们的OLED在起步阶段被别人甩开的不多,现在看这几年海外的进步远大于国内。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局限于小屏幕的PM-OLED实际发展前景并不乐观,OLED未来的大规模应用一定是在AM-OLED上。从OLED产业的投资结构来看,大量的资金都需要投入在阵列设备上,而OLED面板设备的投入可能只占整个投资的20%%左右,所以很多厂商都是考虑将TFT-LCD生产线改造为AM-OLED生产线,而从PM-OLED生产线改造成AM-OLED生产线的难度可谓“上青天”。所以现在看来,OLED的未来,特别是中国AM-OLED的未来,是很不乐观的,需要国家大力引导,必须由有技术储备的厂家从AM-OLED方向直接投入,才有可能跟上海外已经迈出的步伐。


 


庞春霖


 


许多人认为与TFT和PDP相比,中国在发展OLED上具备很多优势,但我却有些相反的意见。如果单纯从理论或实验室来说,国内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多年以前就开始OLED的研究,并在不同领域取得了突破。但如果提到产业,一个产品先进与否,是不能摆脱资金、基础产业水平、研究开发实力、市场等各个系统的综合因素。因此,我认为,作为产业化的OLED,不可能脱离目前中国在政策、资金、基础产业、研发等方面还比较薄弱的现状,因此中国OLED面临的问题和障碍,与中国TFT和PDP产业是一致的,并不值得我们乐观。


 


刘景明


 


OLED的商品化及量产化在国内外均处于初级阶段,OLED发光材料应用研发我们有较好的技术储备,并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


一是研发力量雄厚,国内有一批研究OLED的科技人才和高端设备。


二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开始量化生产,如吉林奥来德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新型电致发光配合物材料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创新性的成果,尤其在蓝光配合物材料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独立开发的蓝光、白光、绿光和红光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和亮度方面,技术指标国内领先,部分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该系列材料已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三是初步形成了OLED产业链雏形。


从应用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性能与器件工艺条件和实验者关系很大,因而不同实验室的材料较难判断性能高下;二是这些材料大多未经过发光器件的可靠性试验,应用到平板显示器件的寿命需要经过可靠性的评估;三是发光材料应用需要经过时间的考核。


发展我国OLED产业,或者说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LED,一是国家要加强对OLED的宏观调控,合理布局;二是在充分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的基础上,国家也要增强对OLED的投资力度,择优支持重点企业;三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OLED的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步伐,促进产业链的形成。


 


OLED应用及推广


 


·大量应用取决于产品性能及产业链成熟度


·要彻底解决寿命、成本、价格等问题


 


长 虹


 


在显示领域,CRT被称之为第一代显示技术,LCD、PDP被称之为第二代显示技术,OLED被公认为第三代显示技术。


OLED可广泛用于手机、MP3、MP4、GPS、手持电视等移动多媒体显示终端以及电脑、电视等领域,其独特的性能特点,还可广泛用于军事和航空航天等特种显示领域。


OLED与LCD、PDP等显示技术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存。尽管OLED具备了信息显示和器件制造所要求的几乎所有优异特征,且应用范围广泛,也尽管在众多显示技术中,最让LCD感到竞争威胁的是OLED,但由于OLED在短期内难以大尺寸化,且在部分应用领域,以目前LCD、PDP的性能已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因此多种显示技术并存是必然的趋势,正如LCD的出现,并不能让CRT立即退出历史舞台。


 


陈耀南


 


各种不同类型的显示器件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有各自的服务领域和用户群。未来市场中哪种产品能占主流,决定于产品性能也取决于产业链成熟度及相应企业的市场策略。对于中小尺寸的PM-OLED来说,伴随其上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创新,成本优势也将突显,会更加得到市场的青睐。


在大尺寸领域,AM-OLED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胡 俊


 


几乎每一个行业的人都非常肯定:OLED能够成为继LCD、PDP之后的又一代新型显示技术。在解决了成本和材料寿命的问题后,不单单对LCD、PDP等构成威胁,甚至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其他显示器。


 


刘景明


 


OLED可广泛用于商业、通信、IT、消费及交通等领域,并可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就目前而言,对LCD、PDP还构不成威胁。


 


庞春霖


 


OLED与目前的TFT、PDP等主流显示器件相比,具有重量轻、发光率高、能耗低、柔性显示等特点,并具备器件制造所要求的几乎所有优异特征,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继LCD、PDP之后的第三代显示技术。而我认为,显示产品能否在商业化方面取得突破,必须在性能或外观,或二者之一取得革命性突破。在未来,新型显示器,要么是高节能,要么是三维立体显示,要么是一屏多用,才能引领商业化的大量普及。而在轻薄基础上实现卷曲的OLED,其商业化应用还是很有潜力的。如果OLED彻底解决寿命问题,并改善成本,降低价格,那么,作为可同时在显示与照明行业使用的产品,加上其无与伦比的柔性显示、低功耗、高亮度、发光均匀等优点,其商业运用的前景是无可限量的。


 


OLED技术与专利


 


·我国专利申请后劲足,增长快


·全球OLED专利相对集中、垄断


 


陈耀南


 


OLED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今后5年~10年将会是发展的关键时期。2008年后OLED市场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技术上会有一个大的突破。


目前,全球各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在进行OLED技术开发的同时,加快了专利布局。截至2007年7月,公开OLED技术相关专利约1.6万件,其中,日本约占63%%,韩国约占12.8%%,美国约占12.2%%,中国约占7.7%%,德国约占2%%。韩国、中国具有较强增长后劲,2003年以后专利申请大幅上涨。国外企业在中国部署专利方面三星力度最大,达到其专利总数的47.22%%,其余顺次为柯达、三洋、索尼等。


清华大学和维信诺至今也已经申请了140多项国内外专利,在中国OLED研究机构和企业中首屈一指,而且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其中包括了创新的单层显示器件结构、阴极技术和白光技术等核心技术在内的许多核心发明专利,并将应用在即将投产的生产线上。同时,从2002年开始就积极参与了国际OLED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2007年,牵头颁布了OLED名词术语的国家标准,近期还会陆续颁布其他OLED国家标准。可以说,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在OLED知识产权方面的长远布局和在产业化方面的实力表现,使得中国走自主创新的路线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成为现实,也避免了走CRT和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全面引进的老路,对我国光电显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标志着我国在光电显示产业上第一次依靠自主研发和创新,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在未来的OLED发展进程中,中国有机会参与国际范围的竞争。而走引进之路,尤其是在引进后如果仍不能掌握核心技术,则可能会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


 


胡 俊


 


目前一些国际大厂新的手机和相机纷纷采用AM-OLED,甚至采用AM-OLED面板的电视机也已经批量生产了,OLED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升温。不过这些都是基于AM-OLED的应用,国内的厂家尚无法提供,而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产品的产能提升周期也很长,所以短时间内AM-OLED供不应求的局面会持续。而PM-OLED的市场由于产能多于需求,目前不是非常景气。


目前OLED技术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特别是在AM-OLED的产品开发上。但是核心的专利还都处在柯达一家独大的局面下,各厂商都有自己的一些器件结构或者材料或者工艺的专利,但都必须与柯达进行交换授权或购买授权才能生产。目前尚未了解到其他厂家在不使用柯达专利的情况下生产OLED产品的情况。


 


长 虹


 


目前,国际上众多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公司投入巨资致力于OLED的研发,OLED显示技术取得了巨大突破,产品逐渐进入了实用化的阶段,并在小尺寸的应用上与LCD形成了有力的竞争态势。


未来,OLED产品和技术将向着小尺寸-中尺寸-大尺寸-超大尺寸、单色-多色-彩色、无源驱动-有源驱动、硬屏-软屏(柔性显示)、高分辨率、透明显示及低成本制作的方向发展,最理想的OLED显示器应该是TFTOLED,并随着白光OLED技术的突破,OLED的应用将不局限于显示领域,还将向着背光、照明等应用领域发展。


虽然国际上从事OLED研发的单位较多,但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美和日韩手中,尤其是高分子聚合物PLED和柔性FLED。目前柯达、UDC和CDT三家公司掌握了OLED的大部分专利。长虹通过收购韩国ORIONOLED公司,拥有100余件OLED专利,且柯达小分子专利即将到期,其他公司在OLED方面的专利基本属于防御性质,因此在突破OLED核心技术和专利壁垒方面,无论对长虹OLED项目,还是我国OLED产业,目前都是绝佳的发展机会。


 


许 伟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在研究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了1.5英寸全彩色高分子OLED样机的制备,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光电所在OLED器件阴极界面关键材料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开发聚电解质类的电子注入材料,研究发光层与电子注入层、电子注入层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特性,并获得了用高功函数的金属铝作为阴极材料时高效的红、绿、蓝发射,为显示屏电极容易受水氧侵蚀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自主开发了适用于制作有机发光二极管阴极的导电银胶,采用印刷工艺取代真空蒸镀工艺,实现了可以与蒸镀工艺相媲美的高效红、绿、蓝、白光发射,从原理上实现了全印刷技术器件,完全突破了全印刷高分子OLED显示屏的关键技术。这项原理性技术已经申请了国际专利(美国),确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BillMiller


 


消费者对下一代移动设备的渴求推动着低功耗、高质量显示器的需求,我们的产品已经获得极大的关注。我们正努力开拓中国市场。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骏龙科技有限公司将拓展我们在中国的业务,骏龙将从 MED公司购进 P-OLEDeyescreen微显示器产品进行备货并分销给消费电子设备制造商。


MicroEmissiveDisplays集团有限公司(MED公司)的eyescreen产品是全球唯一集成了CMOS技术的、可发光的高分子有机发光二极管(P-OLED)微型显示器产品,这种微显示器能够在通过光学放大系统去观看时产生大型虚拟图像的效果,对人眼来说画面尺寸如同电视屏幕般大小。


在MED,我们的目标非常简单,使eyescreen成为未来低功耗无线视频眼镜的首选元件。无线移动视频内容的爆炸性成长,使移动手持设备制造商将注意力集中到为消费市场引入具有视频功能的平台。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如本站的文章或图片存在版权,请拨打电话010-88558835进行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链接

视频

专题

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栗战书主持大会。初春的北京,处处生机盎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

12月28-29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分析形势,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作工作报告。

2020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

3月2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达到8333亿元,在疫情冲击之下显示出较强的韧性;电商渠道对家电零售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网络零售对家电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高端产品、生活家电大幅增长,有效促进了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

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

会议

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11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合肥市举行。在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韩国驻华大使张夏成发表视频致辞。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0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

11月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市召开。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开幕式,省长马兴瑞出席并致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蒋希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

10月19日—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在南昌举行。在10月19日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来书面致辞。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吴晓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主持。

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本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