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笔者认为,《规划》的发布虽然有稳增长的现实考虑,但发展新兴产业绝不是短期的投资行为,其意义在于通过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慎防走传统产业钢筋水泥投资的老路,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新兴产业成长规律,将资金引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着重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技术体系,才有可能在更高的技术和产业水平上长期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并从根本上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应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是,政府不应该试图替代市场的作用,尤其应避免在项目选择和资源配置上由政府替代市场。我们过去在发展传统产业过程中,惯于采用政府投资代替市场投资的方式,且过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结果造成了较大规模的投资浪费,也形成了一大批项目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规划布局中,应充分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规律,充分引导市场力量,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避免政府替代并不是政府就不作为了,相反,处于培育和成长期的产业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通过政府部门产业政策的实施引导和整合资源,调动市场力量,往往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在市场激励不足的时候,为其提供补充,如建设和完善与新兴产业有关的各种要素市场,充分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让科技和资本有效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过去我们在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基本上走的是基于低人力成本的规模扩张,技术上跟踪、模仿和被动接受技术转移的发展路子,这使我们的制造业因缺乏核心技术,长期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并陷入低成本的陷阱。但是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业要素成本不断发生变化,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开始向周边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低成本优势越来越难以为继。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一在于从以往的基于资本和劳动力积累的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基于创新的生产效率提高的增长。新兴产业快速而密集的技术创新为我国突破低端锁定提供了难得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强调技术创新的驱动,它们是新兴产业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随着新的科技成果、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出现的新兴行业,是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产业,代表了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从当前来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避免跟踪模仿的老路,抓住技术创新的机遇摆脱低端锁定和路径依赖,不是要注重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
从国际上看,专利的布局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发企业抢占制高点的首选策略,来自知识产权局的数据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新兴产业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超过了10%%,而同期其他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却无明显增长。其中,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TE)每半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幅达到了50%%以上。我国已经涌现出中兴、华为这样的技术创新领先企业:2011年中兴专利申请量2826项,排名个人公司全球专利申请的榜首;华为凭借1831项专利申请名列世界第三。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最为密集和活跃,如果能够在基础相对较好的这些领域把握创新的先机,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溢出效应的作用下,我国企业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并为打破低端锁定,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整体跃升创造条件。
很多创新是通过创业实现的,美国的硅谷一直以来都是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进入21世纪后,硅谷又成为清洁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地。分析硅谷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特点,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重要借鉴意义。硅谷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和创业的文化,这里面首先是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文化环境;其次,它形成了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创业资本投资环境;再次,就是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它使硅谷能够形成一个低成本的创业环境。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鼓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文化。按照经验规律,创新最活跃的企业多是一些中小企业,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特别注意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以优化环境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瓶颈问题,调动和保护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明晰知识产权,鼓励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技术开发风险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新产品开发风险大等问题,支持企业拓展新产品市场;同时还要健全和完善以各类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包括营造开放自由的人才流动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领域加快发展。
(作者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博士)
责任编辑: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