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2》用一场科幻盛宴引发了人类对地球危机的思考,也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科技高速发展能够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直通宇宙的“太空电梯”、淹没在深海中仍能正常运行的数据中心、量子体积和量子比特均超过8000的量子计算机“550W”,以及能像人一样具有智慧、不断成长的“数字生命”......在人们幻想未来世界的同时,电影中的部分黑科技已经成为现实,例如大火的外骨骼机器人。
可“举重若轻”,可“随心而动”
外骨骼机器人在电影中的“戏份”很多,但与电影中外骨骼机器人主要用于军事领域、把人类打造成“超级战士”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目前外骨骼机器人更多还是被用来改善民生。
外骨骼机器人实际上是指套在人体外面的机器人,也称“可穿戴的机器人”,它可以通过硬件传感器收集人体生物电信号。
目前,市面上的外骨骼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针对特定关节性助力的人体增强类外骨骼,这种外骨骼主要是用来增加人的力量。如利用外骨骼机器人帮助物流和快递人员轻松卸货、送货;消防员可以用它来移动残骸;建筑工人可以用它来抬起和操作更重的材料和机器等,让很多行业的从业者真正体验什么叫“举重若轻”。另一种则是主要用于医疗康复领域的康复类外骨骼,比如辅助病人行动。
2022年3月2日,在2022年冬残奥会火种汇集暨火炬传递起跑仪式中,火种汇集选手邵海朋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不仅能够独立行走,还打破了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行走马拉松的世界纪录。两天后,在北京首钢园区的冬残奥火炬传递中,“全国三八红旗手”杨淑亭也通过外骨骼机器人实现行走,传递了当日上午的第二棒火炬。
大艾机器人董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帅梅向《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说:“邵海朋穿戴的是大艾新一代AI外骨骼机器人,其关键技术在于传感器优化分布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基础上开发的AI算法和传感网络技术,实时判断使用者的运动意图,识别多部位的细节变化并做出步态反应,辅助使用者‘随心而动’,实现快走、慢走任意切换。该技术还可以根据地面特征和周边地形环境变化,提供匹配使用者自身能力的运动助力,帮助使用者调整肌肉发力和掌控步态姿势,实现上下楼梯、上下坡等较为复杂的动作。”
外骨骼机器人快速商业化
外骨骼机器人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短短几年,市场多点开花,开始步入商业化阶段。
2018年5月,《流浪地球》拍摄完成,片中使用了大量外骨骼电影道具展现未来科幻场景。彼时,傲鲨智能刚刚在上海初创。3年后,《流浪地球2》的导演组找到傲鲨智能,希望能采用真实的外骨骼机器人参与拍摄。傲鲨智能市场总监张华回忆道:“我们很多自研产品,包括上肢、腰部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已经逐渐成熟。后来,我们把整个展厅中的9套产品设备都给剧组打包了过去。导演组后来仅对外骨骼进行做旧处理,便使用‘真家伙’完成了相关拍摄。”如今,《流浪地球》中出现的9套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在汽车、航空、矿上等领域“上岗”。
张华感慨道:“参与这部电影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发展步伐之迅速。如今,中国工业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流浪地球》电影上映后,外骨骼机器人开始备受关注,相关企业也纷纷加快布局。
1月31日,科大讯飞在机构调研时表示,2023年公司将正式发布软硬一体机器人产品,并后续有序推出外骨骼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迈宝智能科技正面向全球提供先进可穿戴机器人装备,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哥伦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去年融资1亿元的奇诺动力表示正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外骨骼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结合市场需求,反复迭代打磨产品。傅立叶智能更是拿到了4亿元D轮融资,创下国内康复机器人领域单轮融资额最高纪录。
研究机构The Insight Partners于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系统市场规模为10亿美元,到2028年有望达42.2亿美元,2022-2028年期间该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3.0%。
让外骨骼“飞入寻常百姓家”
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外骨骼机器人被分成医疗外骨骼机器人、工业外骨骼机器人和民用外骨骼机器人等。
据张华介绍,目前,医疗外骨骼机器人的市场价格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工业外骨骼机器人价格几万元,民用外骨骼机器人也在一两万元上下,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购买压力不小。
帅梅向《中国电子报》记者分析表示,由于外骨骼机器人机械复杂,涉及原材料、设备广谱性、驱动关节、训练模式、AI传感关键技术创新等因素,导致外骨骼机器人研发投入成本高昂。目前大艾机器人正通过优化供应链和产品工艺攻克技术成本,现已将制造成本降低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我们生产外骨骼机器人就是为了方便消费者在生活工作中使用,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张华告诉记者,接下来,傲鲨智能将通过技术升级和成本控制,预计在5年左右将民用外骨骼机器人降到万元以内。“等外骨骼像手机一样只需要几千元时,或许将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他说。
就在《流浪地球2》上映前不久,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关于“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了对发展外骨骼机器人的支持。方案提到,要积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应用验证。并推动机器人融入养老服务不同场景和关键领域,提升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
去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强调加快人工智能、脑科学、虚拟现实、可穿戴等新技术在健康促进类康复辅助器具中的集成应用,发展外骨骼康复训练等康复辅助器具。
在科技发展与政策的加持下,外骨骼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或许并不会久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如本站的文章或图片存在版权,请拨打电话010-88558835进行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1月1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2022年工作,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
2022年9月16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将在广西南宁开幕。该论坛主要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和智能互联、数据互通、合作互利等开展交流研讨、建言献策,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经贸服务、人文交流和技术合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实施,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挖掘消费潜力,巩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组织开展2022“三品”全国行活动。中国电子报特开辟2022“三品”全国行专栏,报道活动进展、专家观点、政策解读,敬请关注。
北京3月5日电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气氛隆重热烈,主席台帷幕正中的国徽在鲜艳的红旗映衬下熠熠生辉。
3月3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又称赛迪研究院) 发布了《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家电市场全面复苏,零售规模达到8811亿元,同比增长5.7%,整体基本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11月30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2022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以视频方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大会开幕。
11月1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世界集成电路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栅洁出席会议。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11月1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世界VR产业大会在江西南昌召开。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易炼红,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8月16日,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CITE 2022)在深圳举办。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华,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曲晓杰,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10月19日—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在南昌举办。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江西省委书记易炼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5月8日-1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5月9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开幕式,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孟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