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 中国电子报社主办
收藏本站投稿

人工智能

机器人产业迎来重要机遇期

上百只机器狗劲歌热舞,仿真人形机器人“邓丽君”一展歌喉,机器人“医生”远程做手术......8月18日至21日,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办。当前,人工智能、5G、新材料等多种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加快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机器人产业迎来创新发展、升级换代的重要机遇期。

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应用市场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经多方共同努力,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应用市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6.6万台,比上年增长68%,服务机器人产量921.4万台,比上年增长49%,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预测,2022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率达22%。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 87 亿美元,服务机器人65 亿美元,特种机器人 22 亿美元。

可以看到,我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在核心技术方面,信息感知与导航、多任务规划与智能控制等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仿生感知与认知、电子皮肤等前沿技术取得部分原创性成果。在高端产品方面,问天实验舱携带移动灵活定位精准小机械臂,成功完成舱外设备巡视测试;一批骨科、脑外科、软组织、口腔等手术机器人,通过国家药监局注册,成功开展临床手术。

与此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传统行业应用不断深入,工业机器人已在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得到应用。新兴领域应用持续开拓,机器人企业与行业用户紧密合作,针对潜在应用需求、细分领域和特定场景联合研发,形成一批先进实用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

此外,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一方面,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另一方面,产业投融资持续活跃,机器人领域初步形成了产业和资本联动发展的格局。

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已披露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核心零部件协作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领域成为社会资本关注的热点。截至2021年底,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了101家,涵盖了整机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各类企业。

工业机器人助力精密制造

对于企业和工厂而言,工业机器人已成为维持他们日常运转的不可或缺之物。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8.7万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在大会同期举办的机器人博览会上,记者在工业机器人展区不仅看到了协作机器人、MOTOMAN机器人、多关节机器人、DETAL机器人、SCARA机器人等,还看到了包括控制器、传感器、激光雷达、伺服电机、减速机等在内的核心零部件,以及一些热门的行业应用集成解决方案、AGV、工业清洁机器人、智慧仓储等。

目前,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工业机器人正在从过去主要从事搬运上下料等简单操作,向装配、打磨、抛光等高精度、高灵敏精密加工场景扩展。

图为安川首钢新能源电池盒机器人智能生产线

以安川首钢新能源电池盒机器人智能生产线为例。在该系统中,机器人融合了3D视觉、AMR、5G等技术,实现了生产和物流的全自动运行。安川首钢技术中心主任胡婷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相比传统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对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要求更高。安川首钢机器人使用力控等技术,保证打磨工具与工件之间的打磨力恒定,实现生产加工精细化。

图为SRT工业柔性末端执行器

核心零部件企业朝着“专精特新”方向不断发展。SRT软体机器人带来了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工业柔性末端执行器。据介绍,柔性末端执行器是一种新型末端夹具,具有柔软的“手指”,能够根据工件的尺寸、形状、材质调节夹爪,温柔无损地抓取工件,具有极高的自适应性。“我们通过给空气戴上手套,研发出低成本替代人手去工作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工业自动化生产‘最后一厘米’的难题。”SRT软体机器人负责人说。

图为智同科技CRV减速器

智同科技带来了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CRV减速器。据了解,这个只有15厘米的“小零件”,占到了机器人总成本的1/3,并且长期依赖进口。智同科技通过和北京工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减速器在精度、寿命等方面实现自主可控,摆脱进口依赖。

服务机器人“人机共融”

服务机器人市场快速发展,创新活跃,成为机器人市场中颇具亮点的领域。《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预测,2022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5亿美元,到2024年,有望突破100亿美元。

目前,商用机器人、医用机器人、配送机器人、家用机器人、消杀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养老助残机器人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机器人已快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场景中,提供引导、巡游、宣发、配送、健康护理等服务。

图为EX仿生人形机器人“邓丽君”

作为陪伴机器人的一种,仿生人形机器人在本次博览会上格外引人注目。“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一走进博览会场馆,就传来一阵甜美的歌声,原来是仿生机器人“邓丽君”在演唱经典歌曲《我只在乎你》。只见“她”紧握话筒,身体随着音乐轻轻晃动,时不时还朝着观众挥手示意,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一旁,一个名为“西尔”的仿生人形机器人,不仅和设计它的工程师长得“一模一样”,还能同步还原真人的眼神、动作和表情。

图为EX仿生人形机器人“西尔”和设计它的工程师

仿生人形机器人最符合人们对机器人的印象,它不仅拥有人类的外形,还可以模仿人类的语言、动作和习惯。据大连蒂艾斯科技公司(EX机器人)CEO李博阳介绍,仿生人形机器人是技术融合创新的典型案例,它核心技术涉及柔性执行器、机器人控制行动、云端控制系统、机器人数据库、皮肤设计、AI算法等领域。在他看来,仿生人形机器人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和人进行交互,并产生情感连接。“仿生人形机器人的行为方式、交互方式和人类似,能做出人的细致表情,更好地传递情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表示,机器人和人类最理想的关系是“宛如同类”。虽然一个是机器,一个是人类,但是感觉是同类,这样机器人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对陪伴型机器人尤为重要。

图为观众参观微创图迈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

“机器人+医疗”是当前服务机器人的热门赛道,此次博览会专辟展区呈现医疗机器人的发展。在这里,记者看到,有些机器人“医生”可以进行远程腔镜微创手术,有些机器人可以协助医生完成血管介入手术,还有机器人“大白”能在十几秒内完成核酸采样。

微创机器人集团常务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刘雨表示,手术机器人突破了人手、人眼、人脑的极限,可以辅助医生精准、高效、安全地完成高难度手术。此外,将手术机器人和5G技术相融合,可以让超远程手术变为可能,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图为乔戈里科技智能采摘机器人

在农业领域,从耕地,到育种、施肥、除草、喷药、采收、加工、仓储、销售,基本上所有环节,都能够实现由智能装备或特种机器人来全面提供协作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表示,目前我国围绕自动驾驶拖拉机、小型农业移动平台、嫁接机器人、移栽机器人、插秧机器人、果实分拣机器人、采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都有相应研发。他预测,到2025年,农业机器人产值将达到879亿美元,将有72万台机器人在使用,重点包括无人驾驶拖拉机、物料管理、无人机等方面。

特种机器人走向智能化

特种机器人环境适应性不断增强,正迎来新需求爆发的机遇期,在应急救援、危险作业、极端科考、攻坚探索等方面应用广泛。数据显示,2017 年以来,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长率达到30.7%,预计到2024年,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34亿美元。

本次博览会,千度耐高温消防机器人、耐超低温的巡防机器人、防爆侦察机器人、高空除锈机器人等悉数亮相。

图为观众参观史河水射流清理机器人

在博览会现场,一种吸附在墙面能够垂直下降和攀升的机器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据史河科技高级副总裁路保安介绍,这是水射流清理机器人,它能够在高空中“飞檐走壁”,代替人对船舶表面进行除锈、祛沉等作业。借助智能化技术,该机器人实现了一键换道、立面自主导航、在规定区域自主工作等。路保安表示,高空作业非常危险,不仅经常面对大风、高温、严寒等极端天气,还有坠落的危险。高空作业机器人可以把人从危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更安全、高效地完成工作。据介绍,该款高空作业机器人工作效率可以达到人工的6-8倍。

路保安认为,特种机器人未来将进一步向智能化发展。“未来,特种机器人的功能将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实现在复杂场景下的有效判断、决策和处理。”路保安说。

迈入自主服务4.0时代

走过1.0自动化时代、2.0数字化时代,如今,人们正处于机器人3.0智能协作时代,未来即将迈入自主服务的4.0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表示,机器人自主学习、场景自适应等,将是4.0时代的主要特征,知识图谱技术和场景数字孪生技术将成为机器人4.0的核心技术。

“大脑”在云端的云端机器人,也是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一个“云端”大脑可以控制很多机器人,汇集来自所有连接机器人视觉、语音各种信息,实现统一调度控制。

在李培根看来,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也可以延伸人的存在。机器人可以融合人的意识,机器人的感知也可以成为人的感知。这样机器人就可以作为人的替身,帮助人去感知更多世界。

下一步,中国机器人产业应继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高端系列产品,拓宽应用深度广度,秉持开放共赢理念,携手全球机器人同行,共享发展机遇,共赢发展未来。

责任编辑:张维佳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如本站的文章或图片存在版权,请拨打电话010-88558835进行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链接

视频

广告.jpg

专题

2022“三品”全国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实施,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挖掘消费潜力,巩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组织开展2022“三品”全国行活动。中国电子报特开辟2022“三品”全国行专栏,报道活动进展、专家观点、政策解读,敬请关注。

聚焦2022年全国两会

北京3月5日电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气氛隆重热烈,主席台帷幕正中的国徽在鲜艳的红旗映衬下熠熠生辉。

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

3月3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又称赛迪研究院) 发布了《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家电市场全面复苏,零售规模达到8811亿元,同比增长5.7%,整体基本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落实工作会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要聚焦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统筹推进强链补链、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务新媒体“工信微报”推出“落实工作会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栏目,刊发工信系统2022年工作新思路,敬请关注。

2022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

12月20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2021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

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

会议

2022CITE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开幕峰会

8月16日,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CITE 2022)在深圳举办。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华,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曲晓杰,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2021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

10月19日—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在南昌举办。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江西省委书记易炼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1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6月1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合肥市开幕。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大会开幕,安徽省省长王清宪、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2021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

5月8日-1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5月9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开幕式,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孟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11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合肥市举行。在开幕式上,韩国驻华大使张夏成发表视频致辞。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本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