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管理领域差距大
钢铁工业信息及自动化推进中心副主任、冶金电信学会理事长漆永新
从信息化应用的深度来看,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单项应用到集成应用再到深度应用这三个阶段。从信息化应用的广度来看,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已经从生产性环节延伸到服务性环节。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第一大国,但还不是钢铁强国。尤其是当前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钢铁行业产需走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在这种背景下,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帮助钢铁企业强身健体,提高应对危机能力的一剂良药。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现状如何?信息化建设如何帮助钢铁企业应对危机?如何推动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了钢铁工业信息及自动化推进中心副主任、冶金电信学会理事长漆永新。
信息化助企业“强身健体”
记者:钢铁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推动钢铁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手。你认为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现状如何?
漆永新:计算机在我国钢铁行业中的应用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钢铁行业信息化还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进入21世纪以后,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再与生产、经营、管理环节脱节,信息化逐步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的核心领域并成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可以说当前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的关系是像“打断骨头连着筋”一样密不可分。
国际上实施信息化成功的典型企业有日本的新日铁、韩国的浦项、我国台湾的中钢等。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增多,大陆不少钢铁企业的负责人开始去台湾中钢考察,发现台湾中钢员工少、规模大、效益好,实现了产销一体化。也就在这个时候,大陆的钢铁企业仿效我国台湾和国外的企业,开始大幅度进行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实施使得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库存都实现了计算机统一管理。目前,国内已经有38家领先的钢铁企业实现了订单上线(利用信息化实现产销一体化)和账单上线(财务与业务无缝集成,动态掌握消耗和成本),这38家企业的钢铁产量占据了我国钢铁总产量的53.4%%,其中有一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从信息化应用的深度来看,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单项应用到集成应用再到深度应用这三个阶段。单项应用是信息化在某一方面业务的应用;钢铁业的集成应用的焦点是信息化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衔接、产销一体化和财务业务系统的无缝集成,深度应用是有待创新的领域,包括经营模式的创新、利用信息化去支持领导层的决策等。
从信息化应用的广度来看,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已经从生产性环节延伸到服务性环节,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延伸到下游产业链间的信息化,实现了产业链间的共赢。如宝钢和大众汽车建立配送剪切中心,宝钢把大众所需要的钢铁按照需求剪切好之后,直接发送到大众的生产线上,大众不需再剪切,省去了中间的库存环节,也缩短了供应周期。又如湘钢与造船厂、码头和船运公司建立统一的供应链系统等。总体上看,我国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成熟期。
记者:当前钢铁行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产能过剩、价格下滑、全行业亏损等一系列问题,你认为信息化对于帮助企业应对危机,有着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漆永新:信息化对于提升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信息化手段使得整个生产制造过程更加紧凑,钢铁企业的交货期也更加精确。过去我国钢铁企业的交货期一般在一到两个月,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现在我国钢铁企业的交货期一般是两到三周,国际先进企业的交货期是一周。缩短交货期,可以避免把过多的存货放到库房,减少流动资金积压。对于下游的客户来说,也可以减少库存,少付银行利息,信息化使得钢铁企业和下游客户达到双赢的效果。钢铁企业交货期的缩短,可以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大幅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通过信息化手段,钢铁企业可以做到财务集成和业务集成,实时动态地掌握企业的原材料消耗和成本。钢铁产品的品种和规格非常广泛,对于企业来说,有的产品是厚利的,有的是薄利甚至亏本的,而动态地掌握产品材料价格和成本,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生产,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实时掌握某个品种和规格产品的赢利情况更加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钢铁产能增加过猛,钢铁价格下滑;同时资源消耗大,排放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比重较高;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面临亏损。面对这种状况,我认为我国钢铁企业只有自己做大做强,这样金融风暴来袭,别的企业“感冒”了,自己也能避免侵袭。如果说企业自身体弱多病,这样一旦风暴来袭,很有可能经受不住冲击就死掉了。而对于企业的强身健体,信息化是极其重要的手段。
从企业案例来看,首钢实施信息化没多久,在应对反倾销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化避免了1.5亿元的损失。这说明,信息化也是企业走向全球化的入门条件。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成本,可以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举几个例子,武钢、宝钢综合成材率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鞍钢中厚板一次成材率提高3个百分点;宝钢、邯钢热轧热送提高炉温200摄氏度,吨钢节能30元。
根据行业特点进行信息化建设
记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部分企业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你认为在信息化上我国钢铁企业和国际巨头的主要差距在哪?
漆永新:我国部分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很少。这其中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管理上,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绩效管理。企业运作的好坏,与装备技术有关系,但核心还在于人。国际巨头的人力资源系统跟绩效管理紧密结合,对人的管理比较全面科学,既严格要求,同时又体现人文关怀,而国内在员工绩效管理上做得不够。
第二,设备管理。设备管理不但包含设备的履历档案管理,还包括设备的检修、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最重要的是设备故障一定要解决在事故出现之前,而国内很多企业还维持在出现问题之后再治理的阶段。
第三,管理力度。国内不少企业开始推出账单上线业务,但是很长时间都是手工账单和电子账单两套系统一起使用,企业信息化的执行力度不够。
记者:国家倡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你认为两化融合给IT企业带来的商机有哪些?IT企业如何适应钢铁行业的特点推动两化融合?
漆永新:总结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本有3种模式。第一种是以宝钢、武钢、攀钢、南钢等为代表,以企业自己开发为主,这种模式开发难度比较大,但技术由企业自己完全掌握。第二种是以首钢、邯钢、济钢、昆钢、安阳钢铁等企业为代表,引进国外成熟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套件、MES(制造执行系统)套件,再经过企业的融合完善,应用到钢铁企业里面,这种模式便于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思想,但适应性较差,必须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进行修改。第三种是以鞍钢、湘钢为代表,结合上述两种模式,选择自己开发和引进相结合,比如鞍钢采用SAP的ERP系统,而产销一体化系统则是自己开发,湘钢用Orcale的ERP系统,产销一体化系统由自己和大学院所合作开发。这种模式既可以适应企业,又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大品牌软件的成功经验,快速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水平,缺点在于这种购买的软件和企业自己开发的软件接口比较复杂。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企业,他们的信息化建设,都给IT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商机。仅2007年,51家重点钢铁企业信息化投入19.77亿元,其中用于购置计算机硬件6.9亿元,软件4.9亿元,信息系统建设3.9亿元,信息系统维护3.1亿元。据估算,从2001年至今,这些钢铁企业信息化项目直接投资累积已经超过60亿元。
钢铁行业是流程性行业,其产销系统有自己的特点,市场上通用的系统并不一定能满足要求。如果有IT企业要给钢铁企业实施ERP系统,则必须要网罗懂得钢铁行业的人才,不要以为自己开发过汽车行业、飞机行业的ERP,就可以直接进军钢铁行业,这样做会遭受挫折的。
记者: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为了推动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你有哪些建议?
漆永新:第一,钢铁行业须吸收国际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设备管理的经验,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这两个领域的跨越式前进。
第二,对于生产线比较复杂的企业,必须要进行IT治理,解决一条生产线上的MES控制系统、ERP等多个系统之间的衔接,使其达到无缝连接,提高系统的质量。
第三,目前不少企业还存在人工账单与电子账单并行的情况,需要认真研究解决长期存在的人工账问题。
第四,由于钢铁行业所需要的原材料都是大宗的,原材料系统的管理、高炉料的优化配方要提上日程。
第五,建立完整的能源管理系统,对钢铁企业的排放进行检测,达到既环保,又可以吸收余热,提高综合利用率。
第六,《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里面提到鼓励钢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从信息化角度来看,需要研究兼并后大集团化以后的管控问题。
责任编辑: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