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向全业务运营转型在全球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主流运营商,无论是固定还是移动运营商,都在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固定移动融合的全业务迈进。FMC(固定移动融合)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的,FMC可以使运营商成本得到优化,业务能力的增强将促使营运收入得到增长,在保护已有的市场同时争夺竞争对手的市场。同时终端的融合满足客户对简单化的需求。
在中国,随着电信重组的尘埃落定,新的三大运营商也拉开了全业务运营的帷幕。FMC的发展模式有许多内容,包括运营策略、融合业务的商业模式和推广模式,以及相应融合网络的技术和时机选择等都是各大运营商将要面对的问题,业界各方都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运营商的FMC发展道路。
全业务运营转型策略 用户需要新业务,但更关注业务体验,全业务运营具体到用户端的体验,就是个性化的融合业务。融合不仅仅是固定和移动的融合,还包括应用的互操作性、媒体动态性、跨网络的移动性(FMC)和终端的多样性。
对于不同的运营商,因为用户基础和网络基础的不同,对FMC的需求不同,相应地向全业务转型也各不相同。对于国内重组后的三大运营商来说,他们势必将选择各具特色的融合之路。
网络演进的途径 运营商在考虑全业务运营时,基本都将网络的全面融合作为最终的规划和建设目标。不同的是,由于各自的用户基础和网络基础以及转型战略不同,他们的网络演进轨迹各不相同。
网络的演进融合将遵循五个层面、三个阶段和一个目标网络的步骤。固定和移动的融合涉及的五个层面是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终端层以及贯穿各层的运营支撑系统。这五个层面,其技术和网络的成熟度以及对网络的影响各不相同,因而在融合的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分步实施。
为了支持全业务运营,首先需要对IT支撑系统进行整合,实现面向用户的统一服务。其次是业务层融合,通过整合业务平台,在现有的业务能力基础上提供新的固定/移动业务及FMC业务。而IP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使用,使得承载层的融合具有天然优势。最后,通过IMS(多媒体子系统)核心网和融合的用户数据库,使得网络的融合最终得以落实。全业务网络的最终目标是核心网的融合。
FMC的发展则会经过如下图所示的三个逐步递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网络整合阶段。这个时期窄带的语音业务还是很大的收入来源,宽带数据业务则呈现上升的趋势。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都通过网络智能化和软交换的部署进行电路域网络向IP承载的改造和升级,同时宽带和分组域网络不断引入新的增值业务。在第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统一运营支撑的建设,固定和移动的业务和网络分开发展,而承载统一规划,全面向IP承载过渡。
第二阶段是优化发展的阶段。固定、移动用户的带宽和速率都将大幅提升,这个时期固定和移动的业务网络建设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融合。在业务层可以通过引入IMS,为固定和移动的宽带用户提供增值业务,Femto(家庭基站)的部署则实现终端融合,此外HSS(归属用户服务器)数据库的建设进行通盘的规划。
第三阶段是全面融合阶段。随着IMS的不断发展扩大,可以考虑进一步用IMS提供基础通信业务,网络演进为基于IP的宽带全分组网络。固定网络向三网融合发展;移动网络的无线部分全面部署LTE(长期演进),核心部分则演进到EPC网络。业务平台在IP技术的基础上得以整合,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流媒体融合的业务。
向全业务网络演进步骤
全业务网络演进 全业务网络的目标架构具有分层、水平和融合三个特点。目标网络将由业务网络和基础网络两大层架构组成,在业务网络有业务和控制两个子层,在基础网络包括了IP承载、传输和接入三个子层,水平分层的结构具有跨网络、跨终端的特性、便于可共享复用的业务和多样化的应用,实现固定和移动的融合。
业务层:开放、统一
业务层的要素在于开放和统一。对于全业务运营商说,充分利用现有的业务平台,并结合FMC的业务部署需求,开展业务能力平台的改造、新建和整合,构建一个综合的业务提供平台。
综合业务平台的建设需要满足对业务网络开放能力的更高要求,包括开放的业务能力体系和业务生成环境,对业务接入网关采用统一标准接口,向第三方CP(内容提供商)/SP(服务供应商)开放接入能力,对用户开放业务自助管理的接口。
综合业务平台的建设还要考虑对客户感知的重视和对管理集中化的要求,统一体现在用户数据、业务管理、控制、接入、门户、客户端、认证、支付等方面,集中则指业务、用户和内容管理的集中化。
控制层:水平、融合
控制层要构造跨网络、跨终端、可共享复用的业务能力。
目前,无论是固定还是移动运营商,都规模部署了NGN(下一代网络)/软交换,对现有网络实施了扁平化和IP化的改造。而IMS其与接入无关的架构设计和对宽带多媒体业务的支持,则是推进交换网向宽带网络演进融合的基础,也是业务创新的平台。
IMS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多年,目前已经相当成熟。在3GPP/3GPP2、TISPAN、ITU-T和CableLabs等相关标准组织的努力工作下,IMS支持目前网络中的各种接入方式,包括xDSL、Ethernet、Cable、WiFi/WiMAX、CDMA2000和WCDMA,实现了全接入。此外,IMS除了提供多媒体业务外,还在用户呈现、业务的移动性、安全性、QoS(服务质量)能力和用户数据管理方面得以增强。对第三方开放业务接口,实现业务和网络的分离。此外在与传统网络的互通方面IMS在标准上也有细致的考虑。因此,基于IMS集中部署实现FMC和创新型业务将是控制层网络的必然选择。
统一用户数据库的建设也是FMC的核心之一。多业务、多接入融合给用户数据库带来复杂、分散和关联难度高的挑战,因此需要对用户数据进行优化,采用一些数据联合的技术,最终通过统一用户数据库的建设实现用户数据的融合。依靠统一用户数据库,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多网融合的个性化业务,如各种范围的号码携带,多机多号等。基于单一数据源的统一用户数据库还能加速业务开发和部署,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IP承载网:扁平化
前面提过,在承载层基于IP的融合在技术上具有天然优势。在现阶段,固定和移动业务的承载网还是分设的,一方面由于FMC初期对现有业务的影响并不大,软交换核心网和承载网融合的压力不明显,而且由于移动网可能比固网更早面临IPv6的需求,因此承载网分离的状态便于网络规划和移动业务的发展。但是,从长期而言,固定和移动业务的承载网势必将演进到统一的IP/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
全业务运营对作为承载层的IP网络各层带来了新的要求和限制。IP网络所承载的业务从过去以尽力而为的互联网业务为主,向增强型互联网、VoIP(IP电话)、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等多业务的组合和融合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对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QoS能力、资源管理和策略配置以及用户管理等更高的要求。目前接入网和城域网已经开始从过去的ATM(异步传输)向下一代以太网和基于IP的宽带汇聚网演进。接入网应该是无阻塞的网络,以保证用户为中心的融合业务的传送,接入节点具备IP业务感知的能力,通过和宽带汇聚设备的合作,在保证端到端QoS、防止欺骗、提高网络安全性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汇聚网不应该成为接入网和边缘网络之间的瓶颈,除了能提供足够的容量满足融合业务尤其是流媒体的流量,还应具备业务汇聚和针对每用户的业务处理和带宽管理的能力,使网络带宽资源能得到最有效的分配使用。最后,具有业务感知能力的边缘路由节点,在资源管理和策略控制下,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业务汇聚和业务层次化的QoS保证。
随着移动分组域的不断升级,用户数的增长和用户带宽的提高,使得无线接入的投资成本迅速提升,这促使移动回程网络向IP化的演进。IP化的过程可以是从交换局(SGSN&RNC)到基站分阶段进行,通过引入MPLS汇聚支持各种业务流量,包括PPP传送的低速流量和以太方式传送的高速流量,在RAN(无线接入网)中实现针对每基站每业务的QoS,以及流量整形和流量工程,从而减少核心到基站的运行成本,获得更高带宽和扩展性。
接入/终端:高带宽、多元化
接入/终端层在全业务运营时,高带宽和多元化的接入方式是固定移动融合业务的保障。对于固网来说,PON(无源光网络)技术和大容量汇聚交换机的引入,简化了网络层次,多元化的家庭网关、无线技术等帮助3G实现广泛连续覆盖和热点覆盖及企业、家庭内部的覆盖。
而对于拥有宽带基础的固网运营商,Femto将是理想的固定移动融合方案。Femto一般放置于室内,利用固定宽带作为回程,覆盖半径20米-50米的范围,适用于任何符合3GPP标准的终端,提供高效的室内覆盖和差异化的融合业务。
运营商获得全业务牌照后,必将在固定、移动和融合三个方面同时发展,无论是依托固网建设移动网,还是以移动网络为基础建设全业务网络,对于全业务运营商来说,支持全业务的融合网络架构终将是必然之选,网络的演进会是殊途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