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CEO印象
张振清的简历让记者眼前一亮———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之初的1979年,年仅15岁的他考入了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如果就此把他称作“少年大学生”似乎并不为过,但提起这段历史,张振清却说:“我应该不算是真正的少年大学生,只不过是上学上得早而已。”实实在在的表白,流露出一个技术出身的管理者的严谨和低调。
张振清的技术背景不寻常。
清华大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意大利比萨大学研习信息科学,之后,又来到计算机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因为“觉得实践更为重要”,他没有服从导师的挽留攻读博士学位,而是选择了创新型企业高度集中的硅谷。硅谷十年,张振清从普通的软件开发工程师,逐渐完成了向开发经理、高级开发经理等管理角色的转换,积累了丰富的大型软件研发管理经验。
“那时候我大约每三年换一个公司,而且,公司的规模越换越小。”他说,“因为我觉得小公司对人的锻炼更大,你要面对多样化的职业需求,既要做研究,又要面对客户和市场。”这段经历,为张振清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正是这种雄厚的技术背景,让张振清在亚信这样的技术型公司干得得心应手———与客户交流的时候,不仅是面对管理人员,就是与技术人员直接沟通,也不用带上一大群“参谋”。
但与一般的技术人员不同,张振清有着管理者的眼光和执行力。“软件+服务”的模式、“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都是在张振清的积极倡导和坚持下逐步落地的。
亚信的员工告诉记者,张振清从1999年加盟亚信起就力主优先发展软件研发,“通过市场需求驱动研发,但绝不被项目牵着鼻子走”。他大力倡导软件的科学研发、流程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形成了软件产品管理与市场部、软件研发部、软件专业化服务部等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良好状态。这种严格软件研发流程管理的扎实、稳健作风,为亚信研发部后来在2002年、2005年先后顺利通过CMM2、CMMI3等严格的国际评估认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亚信的发展遇到了极大挑战,那时,收购联想IT服务以期实现“多元化”的做法收效甚微,而此时,张振清“临危受命”接过CEO的重任。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他针对国内IT服务市场现状,果断做出了“集中优势,专注核心业务”的战略抉择,先后剥离了不赢利的非核心业务。“亚信还是家小公司,我们必须集中资源发展有增长潜力的业务,把这个业务做到市场第一。”张振清如是说。
亚信集团董事长丁健曾经对张振清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他有很强的执行能力,业务稳健,过去他所带团队的业绩一直是公司最强的。在亚信向软件的转型上和今天亚信在BOSS领域取得的业绩上,他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而在被问及“技术型CEO的优势”时,张振清也表现出技术人员特有的低调:“技术背景对CEO而言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企业的业务模式是否以客户为中心。”他认为,企业领导只要能够打通和客户的沟通渠道,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可以了,而技术背景的作用只不过是谈项目的时候比较方便而已。
技术开发人员特有的理性最终形成了张振清的管理哲学———用数字说话。有意思的是,这个追求精准的管理者带领的企业,正在用他们的产品,使其用户的运营和管理变得同样精准。
责任编辑: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