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3年,黑龙江省工信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克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多变复杂等不利因素影响,坚决顶住遭遇特大洪水及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双重压力,集中精力抓调控、提质效、促转型,推动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1~10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933.6亿元,同比增长7.1%%,若扣除油田开采业,同比增长12.0%%,工业运行总体平稳;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466.7亿元,同比增长2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投资规模保持较高水平。特别是黑龙江省具有独特资源、生态优势的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1~10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0.6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全省的25.1%%,拉动全省增长4.25个百分点;完成投资830.2亿元,占全部工业的23.9%%,同比增长60.2%%。

图为哈尔滨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食品产业园生产线
2013年重点工作
工业运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工作方式,主动积极作为,实施一系列“组合拳”。牵头制定出台了新“工业17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普惠制度、市场化政策;开展“转作风、提效能”式督导服务,强化重点市地和企业监控,加大资金、用工和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力度,有效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
产业项目谋划手段不断丰富。按照省委、省政府“释放优势、盘活存量”的部署要求,将产业链谋划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力推进。编制完成的中小型燃气轮机、云计算、石墨、半导体照明等两批、20条产业链,已分别在我国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经贸活动中作了专题推介和招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非公经济发展活力不断释放。相继出台了《黑龙江省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培育1000户成长型企业、培养万名创业小老板、创建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助保金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机制等多项政策措施,重点扶植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充分释放发展活力。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5096.4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省GDP比重58.3%%,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将县域经济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采取出台政策、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和现场会议、集中签约项目等措施,激励、支持县域抓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壮大工业集聚平台,全省各县市基本形成有1个以上工业园区的格局。前三季度,全省县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97.2亿元,增长14.1%%,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1513亿元,增长17.9%%;县域财政总收入341.6亿元,增长11.3%%。
两化融合与军民结合不断推进。齐齐哈尔等6个市县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哈尔滨、大庆入围全国20个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哈尔滨“中国云谷”汇聚企业300余家,黑龙江省成为国家“工业云”应用试点。深化电子政务应用,黑龙江省被国家确定为政务信息系统云迁移试点。加快军民结合步伐,军民产业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燃气轮机、卫星应用等军民融合产业项目进展有序,与航空三院等单位合作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工业质量和发展方式不断改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开展省级重点领域首批首台(套)产品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加强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完达山乳业、九三粮油、齐齐哈尔华工机床被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品牌创建示范试点企业。加快推进产业聚集步伐,已建成8个国家级、16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6个县域重点工业园区。启动实施“双百”节能产业化项目,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西钢、建龙两家钢铁企业通过国家《钢铁行业规范条件》认定。前三季度,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量为4043.6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9%%。
2014年工作思路
展望新的一年,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黑龙江工业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成就。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抓住全国新一轮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按照《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对装备、能源、石化、食品等“老字号”传统产业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推进产业裂变升级。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重点推动以LED、云计算等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核电、风电、燃气轮机等为主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轨道交通、飞机及乘用车制造等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以石墨、钼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着重围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制造服务、会展营销等领域,积极打造产业载体,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园区和示范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力争在发展路径上拓展新空间。重点推动央企与地方企业、民间资本交叉持股及兼并重组,支持中石油、中船工业、华润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与黑龙江省合作,以新建项目为切入点,支持央企与地方企业、民营企业合作发展;支持高端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创办多类型小微企业和楼宇经济,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和品牌,引导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推广特色典型,引导县市围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尽快形成各自的优势主导产业,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可持续发展,抓住“两大平原”规划机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是加快推动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力争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上形成新动力。围绕食品、民爆、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推进两化融合在重点行业示范应用。抓住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区域两化融合试点的机遇,全面推进13个市地两化深度融合评估工作。启动建设国家林业信息化服务产业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抓好“军转民”技术推广工作,搭建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航天航空、核能应用、电子信息等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抓好“民参军”工作,引导尽可能多的民品企业进入军工生产领域。加强与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兵器、中船重工的合作,推动在黑龙江省建设新的军工、民品项目,加快推进卫星应用、燃气轮机、复合材料等军民融合项目建设,促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
四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力争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新转变。开展好首台(套)产品的认定和扶持工作,实施创新驱动型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开展龙江企业院校行活动,组织产学研对接,促进创新成果在省内转化,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主动开展节能降耗,主动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降低能耗水平;依照“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促进过剩产能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广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两型”企业建设等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产业,推动企业绿色发展。
五是积极转变职能和改进工作方式,力争在维护公平竞争上打造新环境。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工业企业、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培训、研发、设计、物流、融资等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引导企业用活、用足、用好新“工业十七条”等优惠政策,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深入解析企业发展难题,不断提升政策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发挥黑龙江省诚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继续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逐步将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信用信息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认真梳理和纠正工作中不符合市场规则、市场竞争的思路和做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工作运行流程,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产业发展动力。
责任编辑:张汝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