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杨叙:释放计算潜能,促进信息消费
2013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也是英特尔扎根中国28周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根据国策的方向、产业的趋势、消费者新的需求,确立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英特尔作为最早来到中国的跨国公司之一,拥有真正和产业一道成长的独特经历。电脑从最早的文字处理到多媒体、到互联网和今天的超极本等阶段,发展速度相当快,英特尔和产业精诚合作却始终不变。与产业的成功合作,奠定了英特尔对未来的信心。
英特尔早至1999年就在中国召开了推动产业创新的第一次盛会——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之后每年都举行。英特尔在中国的研究、开发、制造、供应链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我们在大连建设了晶圆厂,在成都建设了封装测试工厂,这些都和产业的合作息息相关。今天,英特尔与产业链伙伴合作创新的范畴,远远超出了电脑本身,延伸到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交通、智能医疗、零售服务、文化创意等广泛的领域。
在以往成功合作的基础上,我们接下来如何发展呢?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制定的国策方向非常明确:从提出“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新方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到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思路,都给了我们信息通信产业界极大鼓舞。
促进信息消费,信息化是基础。无论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还是实现“信息惠民”,推进教育、医疗、金融、就业、电子商务等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业务模式创新,也带来了日益丰富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因此,信息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在信息化的诸多要素中,计算是源动力。遵循摩尔定律的指引,计算力的不断提升,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日益智能化的世界。计算是英特尔创新的技术、产品最核心的东西。从智能城市、城镇化到产业的不断创新升级,以及人们的智能生活,英特尔都有用武之地。
经历多年的本地化创新与合作实践,我们较早就总结提出了“三个围绕”的英特尔中国战略:
第一,要围绕国策方向共同发展。针对“新四化”各个方面,信息通信产业可以提供支持、共同推进经济发展。只有国家的经济转型成功了,经济发展了,产业才能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英特尔才能和产业一块成长——这个很关键。
第二,要围绕产业发展共同创新。PC产业近20年的历史,很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英特尔从最初跨入PC行业,每年不断地创新产品,不断地拉动市场,到今天为各种终端设备和云端服务器提供计算源动力,这一历程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那就是要和产业一起创新、一起成长。
第三,要围绕百姓的智能生活提供最新、最好的体验。今天是一个加速发展的个性化互联时代,人们对各种信息、服务、及产品的需求千变万化,使用的终端设备和新应用也层出不穷,围绕人们丰富多彩的智能生活而创新非常重要,这也是促进信息消费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三个围绕,英特尔中国未来的工作重点有三个:新城市、兴产业、新体验。
第一是新城市。城镇化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建设新型智能城市需要解决一系列城市发展难题。英特尔和产业伙伴协同创新,针对城市发展的不同需求打造领先解决方案,如缓解交通堵塞,提升环境监测、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等能力,同时帮助城市居民和新市民获得更高效的公共资源及服务。
第二是兴产业。我们要用计算源动力帮助产业在各个方面创新,不光是信息通信产业的创新,还要服务于产业升级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产业越来越追求创新,在中国研发的产品远不止服务于中国市场,还要服务于全球市场。例如在深圳,我们到处都能看到充满活力的创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各式各样的产品,其创新的功能、速度和效率令人瞩目,并且这些产品已经在服务于全世界的消费者。未来智能终端的创新中心,将会转移到中国。英特尔将继续和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加强合作,使中国变成全世界智能终端的创新中心,让中国创造服务全世界。
第三是新体验。即围绕人们的智能生活,以体验为中心进行创新。未来计算体验会呈现出三大趋势:终端产品形态百花齐放,丰富应用满足个性化需求,人机融合、“芯”领神会。现在变化最快的是终端产品形态,包括超极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而且人们操控终端设备的方式跟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鼠标键盘,而是触摸、语音,甚至人脸识别等。智能终端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各种屏幕尺寸满足消费者对体验的不同追求,而体验效果不断丰富,也越来越吸引人,最终实现人机融合的效果。
这么多智能终端设备,层出不穷的应用,个性化的体验效果,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计算力的基础上。没有计算作为基础,今天我们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面所体验到的精彩效果是不可能实现的。英特尔是一家计算公司,我们致力于计算技术创新、芯片制造创新,这些创新又一起推动着我们和产业伙伴一道,带来更精彩的终端设备创新、应用体验创新和云端智能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从终端到云端都需要计算,计算力正在成为一切创新的源泉。
在当前形势下,国内信息通信产业界更加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好日益强大的计算能力加强协同创新,我们就能更得天时、地利、人和,释放计算潜能,促进信息消费,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出更多引领世界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责任编辑:李佳师